《音乐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音乐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206期)已出版,敬请关注!
音乐考古研究专栏
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方建军(5)
曾侯犺墓编钟的音乐考古
…………王子初(15)
甬钟的音乐考古学断代
…………王友华(27)
从“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看秦乐府音乐
…………辛雪峰(39)
“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专栏
丝绸之路胡乐人现象研究
…………赵维平(47)
丝绸之路乐器的东渐与西渐
……〔日〕柘植元一著,周 耘译(62)
敦煌遗书P.2569V驱傩词的几个音乐问题
——兼论“赶五句”民歌的唐代遗存
…………孟凡玉(69)
明清时期边地和民族区域的国家雅乐存在
——国家用乐中原与边地相通性研究之一
…………项 阳(79)
《尚书》等典籍记载的远古音乐
…………杨善武(102)
中国式的快板
——兼论中西方音乐速度的现象及其与社会的交互影响
…………王次炤(116)
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辨析
…………贾达群(127)
“三部-五部”:结构辨析与曲式归类
…………钱仁平(135)
音乐考古研究专栏
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文◎方建军
摘 要: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萌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初创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于夏代,奠立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由周公加以改革重整,并在后世得以继续发展。载籍所谓“礼辨异”,在考古学上表现为礼器配置的等级差别;而“乐统同”则表现为乐器组合与音阶结构的相对统一。这是因为,钟磬之类的乐器并非作为摆设,而是用来演奏音乐作品,所以它必须具备一定的音列或音阶结构,而不可能随意增减数目,否则就无法应用于音乐实践。从音乐考古发现观察,“礼坏乐崩”并非礼乐文化的倒退和衰败,而是促进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因。周代的礼乐文化融同一性和多元化于一体,在变化革新中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考古发现;礼乐文化;“礼辨异”;“乐统同”;“礼坏乐崩”
曾侯犺墓编钟的音乐考古
文◎王子初
摘 要:近年发现于湖北随州叶家山的M111号大墓,墓主为曾侯犺。墓中出土的编钟,是迄今西周早期编钟一次数量最多的发现,也是探索先秦音乐科技的重大发明——“双音钟”奥秘的最早实证。该墓既是所见西周早期镈入“乐悬”的首例,也是中国先秦音乐艺术与科技的最高成就——大型组合编钟之策源地。曾侯犺墓编钟所体现的四声音阶规范,为探索西周“周乐戒商”的千年疑案,带来了破解的希望之光。特别是,西汉以来的文献记载,造成了两千余年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错误认知。这一制度从它的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发展成熟乃至逐渐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过程。曾侯犺墓编钟所提供的这些重要历史信息,对于周公之后千年的汉儒们来说难以想象,它有意无意修正了汉儒们有关西周礼乐制度的种种悖论,呈现了历史的真实;也给当今“国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关键词:曾侯犺墓;编钟乐悬;双音钟;周乐戒商;礼乐制度
甬钟的音乐考古学断代
文◎王友华
摘 要:自西周早期至西汉,甬钟一直是乐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历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于纹饰、形制、体量、调音技术、编列、音列和组合等七个方面。甬钟的形制、体量以及组合的演进历程皆分四个阶段;纹饰风格和编列的演进历程分五个阶段;调音技术的演进历程分六个阶段;音列的演进历程分七个阶段。编列成分单一且所属年代为一个阶段的盛期的甬钟的断代,只需要依据一个标准就能作出判断;编列成分复杂或某些特征不典型的甬钟的断代,则需要参考多种标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甬钟;音乐考古学;断代;标准
从“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看秦乐府音乐
文◎辛雪峰
摘 要:秦“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的出土改变了学术界关于“乐府”的传统认知。本文通过辨析新出“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文献资料,指出秦乐府具有制作、储存乐器的职能,进而对秦乐府音乐进行分类考释。
关键词:乐府;北宫乐府;乐府机构;乐府职能;秦乐府音乐
“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专栏
丝绸之路胡乐人现象研究
文◎赵维平
摘 要:随着丝绸之路的凿空,我国的丝绸、陶器等商品向着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输出,胡乐人也随着商人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由他们带来的乐器、乐舞、乐调等对我国汉唐时期的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初唐宫廷燕乐中的十部伎有八部是外来乐。然而,汉代以降这些胡乐人是从何而来,以什么形式、怎么进入中国,又是如何展开他们的音乐活动的,这些问题在我国的音乐史研究中缺乏深入、详细的展开。本文试图对我国丝绸之路上的胡乐人现象做深入的梳理、分析,以期厘清胡乐人对中国音乐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胡乐人;胡乐器;胡乐舞
丝绸之路乐器的东渐与西渐
文◎〔日〕柘植元一著,周 耘译
摘 要:“丝绸之路”对于音乐文化的东西传播交流起到重要作用。但以往人们多认为音乐文化主要是自西向东传播发展,即所谓“东渐”。笔者通过多年的“丝绸之路音乐”考察,倾向于认为,丝绸之路其实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东西双向传播交流,即“东渐”与“西渐”。本文尝试以两件东亚乐器沿着丝绸之路西向传播——西渐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关键词:丝绸之路;乐器;东渐;西渐
敦煌遗书P.2569V驱傩词的几个音乐问题
——兼论“赶五句”民歌的唐代遗存
文◎孟凡玉
摘 要: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一批反映敦煌地区举行驱傩仪式的卷子。其中,伯希和卷号P.2569V驱傩词极为珍贵,据考证创作于晚唐景福二年(893)十二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内容结构独特,包含敦煌人结合当时情况编唱的“驱鬼歌”,是唯一一件目前所见汉代以来宫廷大傩“十二兽吃鬼歌”的民间完整唱词版本。该“驱傩词”的唱词是“赶五句”结构,应为唐代“赶五句”民歌之遗存。
关键词:敦煌卷子;驱傩词;吃鬼歌;赶五句;儿郎伟
明清时期边地和民族区域的国家雅乐存在
——国家用乐中原与边地相通性研究之一
文◎项 阳
摘 要:雅乐为传统国家用乐核心、三千载一以贯之用乐类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独特历史地位。雅乐以钟为基定律,为中国乐律之本;雅乐为“国乐”,定位“华夏正声”。周代雅乐以“六乐”立身,汉代将雅乐小众化,南朝梁武帝改革,隋文帝定位,唐代拓展至宫廷吉嘉军宾多礼为用。隋立科举制度、唐在全国普设泮宫庙学,文庙释奠礼乐为雅乐一支自宋下探,元明清因循中有新创,遍及全国县治。清咸丰帝升关圣和文昌帝君为中祀,乐以专创,使得地方官府为用的雅乐有丰富性拓展。在国家规制下,边地和民族区域府、厅、州、县之官员和学子同为雅乐仪式参与及践行者,专业乐人亦参与其中部分仪式用乐。雅乐形态对所有国家用乐均有实质性影响,“三献礼”等仪式仪轨为雅乐专创,后被多种仪式用乐接衍,对在传统社会中构建民众国家文化认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雅乐;国家用乐核心意义;音乐本体标志性存在;边地和民族区域;一致性
《尚书》等典籍记载的远古音乐
文◎杨善武
摘 要:《尚书》等典籍记载了黄帝、虞舜及夏代的音乐。有关乐舞、乐歌、乐曲、乐器及乐论等的记述,反映出那时的音乐似乎已经达到两周时的状况;从十二律、五音及所涉阶名、调名的记述看,似乎那时的宫调也已与两周时相同了。这些史料本为后人据传说所记,亦为汉以后整理撰述。不知当时记载是否参照周代情况,是否加入后人想象。除了记述是否属实之外,还有一个如何看待这些史料,如何进行解读的问题。这些史料并非专门的音乐记载,而是在政事治理等非音乐事项中有所涉及。面对史料记载的种种复杂与局限,我们的任务即在于,如何进行“正确解读”,把握音乐的“历史真实”。
关键词:先秦典籍;远古音乐;正确解读;历史真实
中国式的快板
——兼论中西方音乐速度的现象及其与社会的交互影响
文◎王次炤
摘 要:速度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音乐在速度的表现上有其独特的手法,快板是其中最有特点的手法之一。中国式的快板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主要有四个特点,分别是:节拍所体现的永远的强音;纯粹的锣鼓节奏;紧拉慢唱的“速度对位”;慢起渐快或快起渐慢的速度张力。中国式的快板和西方音乐的速度现象有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交替与持续”“平稳与张驰”,以及“对比与渐进”之间的差别。中国式的快板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审美心理基础之上音乐表现方式,也是中国传统“心的文化”和“感性文化”思维方式的体现。
关键词:快板;永远的强音;速度对位;速度张力
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辨析
文◎贾达群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方音乐”“西方技术”“专业作曲体系”“民族性与个性化”“十二音序列音乐”“原创”“传统、现代与当代”等诸多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梳理、阐释和辨析,理性地探讨上述概念之于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音乐;西方技术;专业作曲体系;原创;民族性;个性化;十二音序列;传统;现代;当代
“三部-五部”:结构辨析与曲式归类
文◎钱仁平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梳理与述评的方式,对“三部-五部”进行了结构辨析与曲式归类;文章还对相关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的含义进行了求本溯源,并希望在促进曲式学教学的同时,引发大家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前提性、基础性建设,予以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关键词:“三部-五部”;结构辨析;曲式归类;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扫码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